苏小安课堂 | 师生及家长必读!请收藏并转发→

2021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将

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

提醒我们要特别关注溺水问题


溺 水

是世界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溺水报告》显示

每年至少24万人溺水死亡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

《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

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

正值夏季

溺水事故易发

7月以来各地便发生多起

溺水事故

↓↓↓


两名青年不幸溺水

被多人营救后恢复意识

新华社
,赞4.3万

同一水库

连续两年有人溺亡

野泳屡禁不止

杭州综合频道
,赞585


哪些情况

容易导致溺水

↓↓↓

1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

即使是习水性的人,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在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情况下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

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暑假

未成年人溺水事故

进入高发期

家长们快和孩子

一起掌握相关知识


溺水的损伤程度与时间相关

获救时间越早,损伤越小

急救成功的五个关键的环节

预防、识别、提供漂浮物

脱离水面、现场急救



预防

过饱、空腹、酒后、药后、身体不适者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

儿童、老年人、伤残人士避免单独接近水源。

游泳前应做好热身、适应水温,避免抽筋。

远离激流,按照场所要求穿救生衣,避免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充气式游泳圈,因其容易爆裂。

不建议公众使用过度换气的方法进行水下闭气前的准备。如有可能,应从儿童期尽早开始进行游泳训练。


识别

及时识别溺水征象非常重要,溺水者通常并不会大声呼喊救命,可表现为5个征象:面朝岸边、口露水面、头向后仰、身体直立、爬梯动作。

发现溺水者后,应大声呼救,寻求附近人员的帮助,并立即拨打110120急救,寻求专业人员的援助。


提供漂浮物

提供漂浮物,防止淹没。

在专业救援到来之前,可向遇溺者投递竹竿、衣物、绳索、漂浮物等将遇溺者拉回岸上。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


脱离水面

只有在安全情况下才这么做!

若需要入水救人,施救者应从背后接近,可用一只手从溺水者的腋下插入后握住其对侧的手臂,也可托住头部,用仰泳的方式将其拖回岸边。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应蜷缩自沉,待溺水者松手后再行救助。


现场急救

遵循ABCD原则,即按照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s)和除颤(defibrillation)的顺序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