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同他者对话过程中,使用技术,寻求直面问题的解决方略,从而产生知识的能力。当今时代,一个人是否拥有核心素养是左右其未来发展的重大要因。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华师大钟启泉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说,课堂转型的实践无非就是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实现能动学习。理想的课堂永远是火花四溅 、能源充沛的思考的世界。唯有探究的课堂,才称得上充满智慧能量的、高格调的课堂。”维果茨基(L.S.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课堂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
钟启泉教授在《课堂转型》一书中指出了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的四层同心圆结构。1.核心层:价值形成,主要指的是每一个的人格,由信念、态度和行为等塑造而成。2.内层:关键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沟通协同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3.中层:学习领域。包括语言学科群、数理学科群、艺术学科群、STEM学科群等。4.外层:支持系统。 包括体制内外的政策性和技术性系统。这种界定可以凸显两个特色: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而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寻求的是“真实性”——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
(一)真实性学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是文本知识的再生产,而是运用既有知识准确地迁移,进而把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之中。教育家纽曼(F.M.Newmann)等人把这种能动的学力,界定为真实性学力。这种学力不是碎片化知识的堆积,而是指问题解决所必须的、以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为中心的学力。“真实性学力”归根结底是“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地真实的学力”,是一种兼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气魄的生存能力。
(二)真实性学习
真实性的学习必须是能动学习,必须实现从教到学的教学范式转型。必须实现“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变。实现知识建构型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应当积极地纳入儿童自身决定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的课题。同时要重视真实性的教学。在真实性的教学中,儿童挑战的课题,不是参考书和问题集的问题,而是要实现知识的综合化,跨学科,把多样的知识串联起来学习。另外真实性学习注重协同式问题解决的教学。在真实性学习的课题中,儿童相互切磋,个人与个人链接,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启发、彼此共鸣,从而使得个性进一步得到磨炼。真实性学习,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通过能动地参与,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真实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对话学习和深度学习。
(三)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学习”需要“真实性评价”的支撑。教学与评价是密切关联的,好的评价应当具有洞察儿童如何变化的能力。“真实性评价”不同于标准测验,它是“真实的”、“可信赖”的评价,它是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直面的、进行真正的问题解决情境中,应当进行的质性评价的总称。它不同于以往以纸笔考试为中心的测定性评价,而代之以问题解决评价的评价观。就是说,不是“目标—实施—评价”之类的成果评价,而是在展开“过程+成果”的评价中倾向于把握儿童的现实学力,根据多种多样的评价资料,实施真实性评价。
二、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呼唤“能动学习”
“被动学习”是培养“记忆者”的教学范式。这种学习模式不可能培养儿童的个性,也剥夺了儿童的自主自发的活动。基于素质教育的诉求,“被动学习”必须转向“能动学习”。能动学习是20世纪在北美兴起的一种旨在摆脱教师传统讲解的大学教育学习论,从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成为囊括大中小学得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思潮。能动学习意味着从“教”转向“学”的范式转变。“能动学习”是学习者彰显“主体性”、“协同性”,能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总称。能动学习的基本理论是以学生的高度参与与高能量为其特征的“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理论。
(一)能动学习是探究性学习活动
能动学习遵循思维的自然规律。思维,唯有在“探究”的具体的情境下才能活跃地发挥作用。在能动学习中,儿童通过“质疑、思考、判断、表达”这样一种情境化的探究学习活动,培育建构探究的“质疑、思考、判断、表达”等思维能力。能动学习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只有当学生心中有疑问时,学习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能动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把学习活动同具体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教学不再是“了解、记住”的过程,而是构成理解、思考、判断的过程,是有情境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二)能动学习是协同性学习活动
维果茨基的儿童研究揭示,人类的心智首先是从社会活动开始的,而后才是个体。可见,人类的心智活动起源于社会文化,个体再进行内化,即从 “心智间 ”到“心智内”。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是人类心智活动的规律使然。这一规律是维果茨基揭示的从“心智间”到到“心智内”的过渡。能动学习是儿童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致力于课题达成与问题解决的协同性学习活动。在能动学习中,通过彼此拥有知识与技能、见解与认识的相互交流,从而建构课题达成与问题解决的新的知识与见解的“最优解”的学习活动。能动学习就是在参与建构新的观念与概念的同时,贡献自己主张的一种教学范式。教师要从知识的单向传递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向对儿童集体活动的指导者的角色,通过倾听、议论和洞察等教学指导行为来帮助儿童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倾听不是被动的听取,而是一种能动的听取。儿童在倾听的同时,必须同发言者一起思考,帮助发言者思考的发展。儿童在协同性探究活动中凝练思维。同时议论也是激活儿童提出质疑、思考判断的一种自主性探究。
(三)能动学习是反思性学习活动
能动学习是作为儿童的探究性、协同性学习展开的。能动学习需要对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反思包括学习了哪些内容,思考了哪些内容,学到的内容和以往的内容如何关联,学到的内容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等,反思性学习具有探究性、自主性、 发展性、创造性等特点。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既关注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的过程,寻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最终产生新的发现。
三、“课堂转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转型,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制定自主学习目标
目标是激励我们向上的动力,目标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制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情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英语的掌握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计划表以及英语学习目标,来逐渐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以及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英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也强调: “要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探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因素的情境,把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善于诱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第三教师要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中自主探究。也可给学生多创造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得到探究。 第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使学生体验成功,乐于探究。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自信心,还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好、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四)、优化教师教学方式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以教师讲解语言点为主,学生处于被动识记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把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课堂上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运用语言,这样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课堂转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是当今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积极的“思考者”,而不是知识的“记忆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转型中的课堂迸发的教育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