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讲师团第389期活动采访——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20180613)

2018年6月6日下午2点45分,初二(16)班师生与父母讲师团策划班的同学在合班教室开展了“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讲座。讲座间隙,策划班的小记者对主讲人进行了一次采访。

采访时间: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采访人:陈嘉奕、徐悦

被采访人:陈思源爸爸

采访内容:

问:请问叔叔您是从事交通方面的工作吗?

答:是的,我从事交通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以说经历了中国交通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

问:能给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交通发展的利与弊吗?

答:交通可以称之为国民刚需,是社会发展的血脉。但同时交通的发展势必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道路越来越拥堵,事故越来越增多,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来说还没有得到一定的缓解。

问:交通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能不能谈一下?

答:刚刚已经讲过红绿灯的发明,另外还有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的发明,最伟大的目前还很难讲,但宗旨是一致的:如何使社会有序化?这是关键的。

问:谈一谈智能化的问题,前几天看到新闻说苹果的智能蓝牙播放器竟然可以不听取主人的命令,自行进行一些智能操控了。过于智能化,如果不能很好控制是不是会造成很大的隐患?

答:科幻小说电影中会出现人工智能有一天会不听话的场景,我认为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达不到这个要求,除非有人篡改了程序。因为人始终比机器聪明,人是可以天马行空思想的,但机器始终是做不到的,机器的思想都是人所赋予的。

问:谢谢叔叔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感想

路的尽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16班的家长讲师团,是在朗朗古言中开讲的。依山壁凿建而成的通往外界的路,注定了崇山峻岭间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有了盼望的方向。

像这样在山的这边与那边相望,相遇却要两个小时的路,我有幸走过。在去贵州山区研学期间,拖着大行李箱爬了六七公里山路,唯有感叹:“幸而黔道已平!”是的,在层层叠叠的山区间,那条虽然依旧窄小但已是用水泥修成的盘山公路是山民们唯一的寄托。来往于县城里的中学与山里的大卡车,承载着一整个山区的梦想。

在公路四通八达的苏州,是很难想象交通这样艰难的情景的。每天乘车上学走友新高架,看着一层层立交桥叠加而上,殊不知,在这里,交通也有另一种“难”。那交通堵塞,红绿灯路口的急刹车与骂声,漫天灰暗的雾霾与岌岌可危的空气指数,不也是我们的“难于上青天”吗?于是,改善交通管理措施,重新规划路线,节能减排新型环保车就成了现在陈先生侃侃而谈的话题。

在介绍各型汽车时,陈先生问:“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车?”如果是我,会这样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诗是人类由自身而出,对情绪的宣泄,自我的深省,真理的思考。远方则要日行千里才能达到。无论是更快的到达一个地方,更快的送到一个包裹还是更快的回到归宿,都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于是,为了更快的行路,更近的远方,车被发明了。

末了,陈先生谈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事交通事业。“无论朝代如何变更,交通都是国之基础,是无法瘫痪与无法不进步的。”四通八达的路,促成了物资的交流,勾起了时代的涟漪,圈起了文化的融合。大路的尽头,是走出山区求学,自立自强的理想;是立于社会,撑起所爱之人的一片天的责任;是追寻诗与远方,追寻更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又或许,这条大路,从来就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