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太史公作《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有血有肉,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而英雄人物,因其身上所带有的传奇色彩,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张学志老师在初一(18)班开设的七年级下“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课,正是以明朝的郑和与戚继光两位英雄人物为中心,从他们的个人活动中展现明朝时期重大的对外关系。英雄身上的传奇性和故事性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认识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也从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家国情怀。在导入部分,引用了习近平主席会见意大利众议院议长菲科时所说的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开篇即为全课奠定了一种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忠于祖国的总基调。在讲授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以地图为基础,让学生穿越时空,把自己置身于郑和的时代,共同筹备下西洋这一伟大航程。任务清晰,并且还将学科渗透融入教学之中,将地理气象知识运用到分析郑和下西洋起航时间之上,史地融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在最后对郑和的评价方面,别出心裁,自创“感动大明人物”颁奖,模仿“感动中国”,要求学生撰写一段颁奖词。本质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但贵在形式新颖,用“感动中国”形式来烘托出一种爱国为民的氛围。郑和七下西洋,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和”的对外关系,而另外一位英雄人物戚继光则恰恰相反,他的一生是戎马的一生,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他挣得了一世英名,反映了当时明朝对外“战”的一面。从对外关系由“和”至“战”的变化,课堂流畅的从郑和过渡到戚继光。讲述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家乡史的丰富素材,指出苏州的铁岭关正是明朝抗倭工事,虽和戚继光没有直接联系,但拉进了历史人物和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历史呈现更加的真实。“文以载道,诗以传志”,最后,用戚继光的两首诗,表明其一生的志向,使学生对戚继光的认识更加丰满立体。
“我将无我,不负家国”,无论是“七下西洋,宣誓国威”的郑和还是“上阵杀敌,御侮国门”的戚继光,他们的对外的不同处境,其实也反映了明朝自身国力的衰退。然而,两位历史人物为国尽忠,报效祖国的决心却没有分毫的差别。家国情怀,就在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认识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渲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