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我校通过挖掘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系列“学科老师上班会“活动,引领非班主任老师积极参与德育工作,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及水平。
在第48个“地球环保日”来临之际,我们以“地球:我们的家园”为主题,历史组段晓红老师,用历史老师独有的视角和思考,汲取古人智慧,为初一15班的同学们带来一堂有关环保的主题班会课,同时对实践学科与德育的融合进行摸索尝试。
段老师以“我们所居的环境‘环保’吗?就你所见所闻找出环境优越或令人担忧的地方?”开题,从同学们生活的经验入手,引发同学们对环保问题的思考。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了“天灾”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谈到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段老师引入历史事例,运用大量材料,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人的环保智慧,以古寓今,古为今用,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同学们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借鉴古人智慧 生发环保理念。同学们专注聆听、全心投入。
教书和育人是一体两面的存在。但在实践中,前者往往被看做是学科教师的事情,而后者则是班主任的事情,两者存在着割裂的现象。究其根源,除了应试教育观念作怪外,传统学科德育“渗透说”是重要因素。学科德育“渗透说”导致知行分离,德育教育的落实既不扎实也不到位。
这节特别的班会课是学科与德育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师寓德育于课堂,将历史知识、能力培养与德育实施融为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融合学科资源,实现学科德育的落地,首要的是全体老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即树立“课堂不仅仅是学生上课的地方,更是学生发展的平台”的坚定信念,从而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转变。
最后让我们一起听听这堂班会的参与者们是如何看待“学科老师上班会”的:
段晓红(执教者):历史课堂本身就承载着很重要的德育功能。所以学校希望我从历史的角度探求古人在环保方面的智慧想法、做法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来入手讲一节环保课时,我想这方面的历史资源还是很丰富的。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引入大量事例,学生既被生动的历史故事所吸引,了解了自然灾害及其背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认识了古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所产生的智慧。通过寓教于史,以史鉴今,让学生在课堂中生发出环保的意识和理念,从而达到落实学科德育的目标。
周昆(副校长):学校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老师专业优势,让非班主任上班会课,打破传统,创新实践,给班会课注入更多学科活力,让非班主任老师发挥更多育人魅力,使学校汇聚更多教育教学合力,学科老师上班会,营造学校全员育人良好氛围。
学校历史组的段老师围绕“地球•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借用环保的历史经验,以史说理、以情动人,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班会课。大禹治水求人与自然之和谐,文景之治遵节用爱物之训道,历史上的“环保人”、“环保事”都给今天的我们以丰富的智慧与力量,绿色环保,从我做起;教书育人,你我一起。
戴丽丽(老师):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拘囿于教学内容,而缺乏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具体操作,学习了段老师的这堂课,我感到落实学科德育不仅仅是说说,更应该是在平时的课堂实施中,加以有意识地贯彻落实。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科课堂真正实现知识讲授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顾铭轩(学生):段老师的这节课,用很多历史故事,告诉了我们古人在环保方面的做法,增长了我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了低碳出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用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要学会克制我们的欲望,造福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