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下午,我们父母讲师团成员以及初二19班全体同学来到了工艺美院了解桃花坞木刻年画相关知识。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对讲师张适进行了采访。
采访:陈燕莲
被采访者: 初二19班干一宁妈妈,张适
录音稿整理:金烁
问:老师您好,我是立达父母讲师团成员陈燕莲,请问您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吗?
答:有的。
问:在您适才有关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介绍中,我了解到了木刻年画和苏州的关系很是密切,
我是否能理解为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的一个缩影呢?
答:当然可以!年画既然是一种绘画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个载体,像绘画,文学一类的都是载体。而年画这种载体反映的方方面面,当然就是和它关系密切的苏州,它反映了苏州的世俗风情,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反映了苏州人的习俗过往等等。
问:请问我们青少年学习非遗的意义是什么?
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先辈意识、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我想到这次活动的主题“传承文化基因,体验非遗技艺,走近民艺传人”,我们不妨把它倒过来解读:“走近民艺传人,体验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基因”。我们今天通过走近传人、体验技艺来学习非遗,为的是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它一端连着过去,一端连着未来。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往哪里去?”。传承不是固守,相反,它是文化创造力的激发。在世界文化中,具有文化独特的个性,学习非遗最终的意义正是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在世界文化中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
问:请问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答:传统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重要的就是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最早在中国做得最好的是台湾。我曾经去台湾参观文创产品的时候,就惊叹不已。但现在,大陆的文创产品也是做得非常好的,像我们用年画为底,开发的丝巾,书签,茶叶罐,首饰盒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换了一个载体,但它变得更加的生活化。比如说我们系在脖子上的丝巾,它就显示了年画色彩的多样性,非常的好看。也不像是年画那样传统的挂在屋子里,它其实是换了一种方法,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问:请问您觉得在干一宁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因为我本人是从事关于传统文化这一块内容的,同时我也是苏州市非遗专家库的专家成员,所以平常在带干一宁外出的时候,每个地方的博物馆我是一定会带他参观的。但是如果说要直接看到他的变化,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也相信,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干一宁的成长中,有这些东西在滋养他,他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展示的,一定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事物。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可能才是中国能在国际上发声的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结束:谢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代表立达中学父母讲师团策划班的成员再次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想
悠悠烟雨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园林古巷的粉墙黛瓦,更是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时,桃花坞街是苏州才子聚集的地方,诗酒风流而又不失民俗气息;如今,唐伯虎《桃花庵歌》中的美景业已不在,我们且能通过那浅浅梨木香气窥见昔日水乡民间生活的一角——这便是桃花坞的木刻年画。
我所了解到的木刻年画,便是木版套印而后印刷在宣纸上的图画。在今日,我们与讲师团的同学们有幸来到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参观前,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我心中仅是个明清时期极盛的模样,一个色彩绚丽夺目,别具魅力的影子。而在桃花坞年画的专家老师以三个关键词——即“文人,包容,世俗”为我们进行讲解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子似乎才慢慢清晰起来。它们有着江南独特的文人风骨,又包容着民间乡俗。我们一幅幅年画参观过来,只见题材从苏州的风土人情到神话传说,如纳百川;一副年画上既能有富贵牡丹,也可出现清雅翠竹,而显得毫不突兀。愈参观,愈能感到桃花坞年画独特的魅力透过纸张扑面而来。明清时期极盛,后极衰,又一度起死回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那一张张单薄的宣纸后承载着的是如此漫漫历史长河,古老的传统文化!
它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很快,我们由心发出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仅仅是一副木版,两幅鬃刷,再加上几色墨笔,与一张纸而已!得到可以亲手试印的机会,我们挨个小心翼翼地站上操作台,摆好铺好工具,才执墨笔轻轻一勾,让鬃刷染匀了,再刷到版上去。用于年画的宣纸是生宣,极轻薄的一张,细心按在版上,用另只鬃刷足——便到可以揭下来的时候了!无一人不紧张,只敢用很小的力气一点点脱开木版来。也有急性子的同学,“唰”,自上而下一脱,展现在众人面前的赫然是一副《一团和气》图——尽管只是粗劣的试印,与繁复的,需要多次重印,还需要一套套木版上色,再进行保存去皱等等多重工艺的真正的桃花坞年画有太大差距了。但仅凭墨线,便能切身感到独属于桃花坞年画的那份韵味来,那份切切实实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古老历史的气味。
“世俗”——除了年画中的众生百态,这个关键词中似乎也蕴含着如今传统文化、手艺正面临的问题。不禁想到,在我们之前参观学习时,宣传片里的一位年老的桃花坞年画传承人略有沉重的话语,“过去,桃花坞年画的技艺几乎失传……传承传统手艺,还要耐得住寂寞……”快节奏社会中,传统文化易被淡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今虽已慢慢好转,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仍尤为重要,也更富意义。我国之精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独特魅力,相信会让本次参与活动的同学都深深记忆于心。那江南梨木香,也定会更为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