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育人的主渠道。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大浪潮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更不上信息迅猛更迭的时代发展与育人要求,课堂转型的诉求也就顺应时代要求而进入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纵观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对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等热门名词进行了阐释,也通过建构主义等理论分析与研究,对国内外的实践创造进行介绍。本人对于书中“对话中心的课堂”颇感赞同。对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亦或作“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商量或谈判”之意。对话的意义在于,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对话者能够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在对话中,思想的闸门开被打开,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而这种新观点常常能摆脱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迸发出新兴的灵感。
经过暑假期间的思考,本人在本学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一种“对话式课堂”探索实践。力图通过语言、文字、思维等方式的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事实与理论之间,实验与分析之间,现实与史实之间建立一种沟通与联系,当然最终期望学生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据我了解,很多学生早已习惯了传统的“你问我答”,甚至是“你问你答”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之上,教师台前传授知识,提出问题,学生在台下记录板书,思考问题。课堂秩序井然,教师很容易能够达到既定的知识层次教学目标,学生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既得成果。但细想之,这种相对方便的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作为不同的学习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等。面对同一事物或变化,他们有着不同的发现与见解。这种异质者之间的差异性正是“对话”的前提,也正是迈入深度学习的启发点。
对话,在于对象多元
在第一节初中化学课上,本人在课堂之中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以及“如何学习化学?”学习化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正确认知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何使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以及如何用化学用语表述问题。可是,仅仅教师的讲远远不能达到目的。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之下,才能真正的其中的奥妙。因此,本人当天布置的回家作业就是“观察蜡烛”并完成如表1的实验记录。
化学实验,对于很多刚刚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新奇的事,但蜡烛却是几乎每一个都熟悉的日用品。通过熟悉的事物与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这就是“经验”与“学科”的对话。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时候能够帮助其快速认识与理解学科表达,但某些时候也会干扰学生的正确理解。同时,在观察记录中,特别为学生预留了“思考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对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思考,或者是对某些细微变化现象的关注,同时也能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兴趣点或者关注点的窗口,这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对学生关于蜡烛实验提出问题进行整理,再与科学家法拉第著作《蜡烛的故事》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照,如表2,可以发现科学家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都是相似的,在同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现实”与“史实”的对话。还有一些问题的提出,将是我们后续的化学学习中所要涉及的问题,如表3,这就是“教学”与“教材”的对话。
表1 学生家庭实验实验记录
表2 蜡烛实验中若干问题整理
序号 | 学生提出的问题 | 法拉第提出的问题 |
1 | 蜡烛芯为什么烧不掉? | 为何烛芯不全部燃烧?为何烛杯中烛油不燃着? |
2 | 蜡烛熄灭后为什么白烟?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3 | 火焰为什么是类似纺锥形的? | 火焰为什么是向上的? |
4 | 为什么火焰的温度是外焰高?为什么蜡烛内焰,外焰的颜色不同? | 火焰的不同部位的温度相同吗?如何检测? |
5 | 为什么蜡烛只在烛芯上燃烧,而下方的蜡烛却没有燃烧起来? | 烛油如何脱离“烛杯”,跑到燃烧的部位? |
6 | 蜡烛熄灭后的白烟可以被点燃吗? | 为什么焰心引出的物质可燃,而外焰引出的物质不可燃? |
7 | 蜡烛是什么做的? | 蜡烛是用什么做的? |
…… | …… | …… |
表3 蜡烛实验记录若干问题汇总
序号 | 学生提出的问题 | 教材相关内容 |
1 | 把蜡烛放在氧气中燃烧后会怎么样? | 第2章 第1节 氧气的化学性质 |
2 | 蜡烛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 第4章 第1节 燃烧的条件 |
3 | 水的产生需要氢元素,那么水产生的氢元素是来自于空气中还是蜡烛本身? | 第4章 第2节 质量守恒定律 |
4 | 蜡烛燃烧本质是不是与人体消耗能量的本质相同,都是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 第8章 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
5 |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还会不会产生其他一些气体? | 第4章 第1节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
6 | 为什么蜡烛烧出来的东西是黑色的? | 第4章 第1节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
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对话找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能为教师搭建“脚手架”提供空间。这种共同的话语空间,在学习内容以及思考方式等方面,使得学生与教材、与先行者之间产生了共振,而通过课堂中学生分享能够将这种共振扩散至每一个角落,从而形成一个拥有共同框架之下,在一定语境下的异质者的学习场。
对话,在于形式多样
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后交流与作业批阅中也能很好的体现。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或许能够比较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是需求,但对于某些不善言辞、害羞内敛的学生来说,这种突兀的交流可能会使教师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因此,作业上的文字对话就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进而通过多次文字来往,逐步弱化师生之间在认识上的隔阂,从而为面对面的对话提供进阶通道。
纸笔练习的作业,很多情况下都是对于当天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通常采取的批阅措施为教师根据参考答案进行正误判断等。如果将纸笔练习的内容增加“思考讨论区”,为学生反馈或交流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平台,这能否为教师在多方位、多维度的收集教学信息?于是,本人在学案编制过程中,会根据教学内容的进程预留空间,以便学生对于作业方面的内容或者是课堂教学上的内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些问题的记录或解答。如:“老师,第*题请告知原因”,“老师,我这样的表述正确吗?”,“老师,能不能把**再讲一下”……此类留言,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帮助学生进入 自主学习的状态,也就是更大程度让学生有发出自己声音的介质与平台。
由此,我们还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来创设对话交流的空间。通过教师知识整理与学生作业展示,让每一位关注者都能有机会分享自己学习成果与心得,也能够最大限度学习他人的方法策略。在网络上,每个学习者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发表看法的自由,也能够比较顺畅的表示出质疑,面对不同的声音,学生就可以比较自由的进行平等对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英特网上的学习模式必将会开辟出新的天地。
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型,就是在于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给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平台,与他人或自己进行对话,使他们在活动与沟通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