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群体表现课堂 成就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转型》阅读感悟(20191213)

    暑假期间,阅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收获颇多。回顾目前我们的物理课,大多停留在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学习,学生之间缺少相互学习。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进一步的思考,缺乏高质量的学习。群体表现课堂的建构,旨在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与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依据物理学科特点,打造新型群体表现互动课堂

    基于“群体表现”教学模式的整体建构,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行为表现为提问、倾听、参与、质疑、反馈和评价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交往、互动和对话的过程。

    对于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的知识的时候,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可能会充满好奇心,例如,当讲到物态变化章节温度计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一刻,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彻底挖掘了出来,当老师问到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区别时,学生们有的说外观、有的说用途、有的说量程,这个时候,老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分别发一支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以及各自的使用说明书,让大家从直观上和使用方法上进行对比,讨论,通过群体学习,最终得出试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区别和特点,并且能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二、教师限时讲授

    我们教师需要转变教师理念,不搞一言堂。在群体表现课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如分子动力理论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浪费时间,又费劲,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总结出规律,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如习题评讲课,多数教师习惯从头到尾讲答案。初三物理习题量大,一节课教师要讲很多题,又结合知识的迁移、归类,教师讲的紧张匆忙,但多数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来不及认真思考,教师已说出了答案。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方式必须改变。课后作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综合练习题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要保证。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以针对性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教师要精讲、讲准、讲到点子上。有些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有些题可以不公布答案,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辨,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三、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场域

    传统课堂课桌的摆放是一排排、一列列,教师站在教室前面、中间的位置。从空间上,无形中就把教师摆放在中心位置,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讲者,同时也变成了知识的权威者。这样的空间位置,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进行课堂变革,调整教室的课桌摆放,以U型和四人小组合作式为主。空间位置的改变能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更好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场域。

四、引导学生进行互惠学习

    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群体表现课堂强调互惠学习,互帮互学的课堂。群体表现课堂追求每位学生的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需要每位学生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关系、应答关系,形成群体表现课堂。互惠学习保障学力低下学生参与的机会。

五、构建多元立体评价系统,创生评价机制

    群体表现课堂的评价重点应由分科知识的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技术应多元化。一是致力于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基于“智慧教室”等智慧学习平台,依托“互联网+评价”的大数据,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与完善基于“大数据”支持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三是更加重视形成性评价。旨在核心素养的群体表现课堂评价,将致力于促成形成性评价与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融合,促使学生在掌握“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能力。四是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总结性评价。丰富标准化测验的题目形式,将表现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基于项目的评价、展示、面谈等用于总结性评价等。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群体表现课堂,是在课堂中基于互相合作的冲刺与挑战,建立互惠学习的关系,通过课堂上的倾听与交流,形成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每位学生学习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教师需要打造群体表现课堂,建立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同伴合作关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推进课堂模式转型,创新教学多元评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