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也需要“简史”助力(20191213)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这样的观点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思想冲击,也使我们的教育有了新的使命:我们的教育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吗?我们的学生能在思想上有同步的意识吗?

    我记得上学期我曾经让学生看了一个孩子理想信念和国家相结合最后获得成功的视频,还布置了回家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写一篇读后感,结果收到了一个孩子这样的感悟:“别人都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奉献,但我却坚持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身享受快乐,也许我很自私,但是我就认为这是对的。”这段话使我对教育的未来产生了担忧。

    《今日简史》告诉我们:未来几十年,机器可能比你的父母更知道怎样可以触动你的情绪,并且会运用这种神奇的能力来对你进行控制,让你想买某个商品,想把选票投给谁,或是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这些机器人能够找出人类最深层的恐惧、仇恨和渴望,再用它们来对付人类本身。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孩子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不明了的,是为了贪图享乐的,那么后果极其可怕。

    我记得作家艾米丽·史密斯来到TED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到“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归属感、目的、超然、说故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归属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就是与家人及朋友之间的深度联结,或者叫“有意义的爱的链接”。找到你的目的并不是指找到让你快乐的工作。目的的重点是你能给予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超然的状态是很少见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中,你超脱了日常生活的喧嚣扰攘,自我感正在渐渐消褪,你会感觉到和更高的现实产生连结。用你人生中的事件来创造一个故事,能让你看得更清楚。它能协助你了解你是怎么变成你的。

    电影《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每个人都不是孤岛,生活内外,记住所爱的人永远都很重要。赋予人生温度,才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学会用救赎、成长、爱来定义自己的人生,讲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但是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吗?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的学校教育缺少“生命课程”,同时也缺少“死亡课程”。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少温情,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就可能出现扭曲。于是就出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甚至走上歧路。《今日简史》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我们教育需要做的事情,而现在,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如果要让我们的孩子能从容面对未来,避免被机器控制的悲剧,保存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我们的教育必须做点什么。通过“生死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到人生的热情所在。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不要仅仅关注科学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

    有人说,当今时代成绩的比拼不可回避,所以思想教育可以放一放。《今日简史》告诉我们,也许真正的素质教育时代即将来临了,现在的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成长,为世界未来的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