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这本书,受益匪浅,
针对的学生不同,教师的学业水平和教学风格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课堂,因此,课堂应是异彩纷呈的,是充满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是没有范式的,否则就和因材施教相悖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课堂需要个性,也同样需要共性,因此基本的范式还是需要的。
第一:教育者要注意向多声对话的协同式教学转变:
钟教授在第12章《打造多声对话的课堂世界》里指出,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世界的缩影,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空间;课堂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会不断地学校职场、周遭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课堂不是墓地,不是牧师面对一片寂静无声的墓碑做祷告的世界,也不是所谓的有一桶水的老师向只有一碗水的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的世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给老师职能的界定千余年来一直奉为经典。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教师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就是百科全书,且获取所需信息极其方便,鼠标一点,几乎要什么“度娘”(百度)就能给什么,“有问题找度娘”成了当今的口头禅。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能已大大弱化,也就是说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课堂是由导演和演员甚至还有其它工作人员共同构建的舞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换句话说,课堂的主角应是学生。
基于此,课堂应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老师问,学生思;学生问,老师答。共同探究,共同解决。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倾听、共同求索未知问题的新型课堂,大家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共同探究、合作,生成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教育者要注意破除根深蒂固的“知识点”情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知识的架构中,注意引导学生同教科书对话,同小伙伴对话,同自己的内心对话,符合学科本质,基于相互倾听关系展开挑战性、探索性的学习,传授知识就不再是教师的核心任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更要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课程的核心,更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形成互惠的协作关系,担起小组责任与个人责任,彼此尊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推进彼此的成功。
第二:还是老话题,课堂评价及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
钟教授说:课堂转型意味着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三种主要教学模式一---传递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协同式教学。传递式教学主张掌握知识的教师把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认知性教学聚焦学生的认知活动,强调教师授予学生一定的认知策略。协同式教学批判传递式教学既不能促进儿童新旧知识之间的互动,也不能促进知识内化所需的对话,难以实现深层理解。
我认为过去我们的教学基本上还属于传递式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应该转向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但是,目前还是有难度的,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与新的课堂模式不适应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期中,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位中国私立学校校长到美国考察,原计划听一节小学数学课,以便对中美小学教学作比较。可是由于这位校长的到来,这堂数学课全变了,变得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是“课”的课了。教师请这位校长到讲台前站着,告诉孩子们说:“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陌生人,请大家猜一猜,这位陌生人来自哪个国家?他是干什么的?”于是,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
有孩子猜:“我看他是从日本来的。”老师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孩子说,“我们家曾经来了一位日本客人,就有些像他的样子,小平头矮胖矮胖的。“于是教师大加赞赏,说:“你太能干了,能借助生活中的经验作出判断。"
有孩子跑到讲台前,近距离观察这位校长,或摸摸这位校长的黑头发、黄皮肤。有的孩子猜是从非洲来的……
至于猜这位校长干什么的,更是千奇百怪了。就这样,在热热闹闹的“猜一猜”、“摸一摸”的活动中,这堂课到了尾声。
老师请这位中国校长告诉大家“谜底”,这位中国校长作了一番简短致辞后,这堂数学课就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这是数学课吗?甚至这能叫“课”吗?是的,这千真万确是一堂课,是一堂重要的思维训练课,它不仅教会孩子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思考的兴趣”。老师们,如果这节数学课放在我们这里,怎么评价?是不是一个很扎心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达到钟启泉教授所说的第二种教学模式,认知性教学聚焦学生的认知活动,强调教师授予学生一定的认知策略,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求教学模式变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变化,不要只是一味的盯住学生的考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难以进入真正的实践中。
第三,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重要。
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作为批阅者更应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心呵护学生的新奇的想法和可能与众不同的答案,不要在无意间被“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泯灭了孩子们的创造个性,压抑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这句话应该像警钟一样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常鸣!
教育是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老师应该成为晃动学生这片树林的大树,一朵推动无数朵云的大云。